中国建筑四杰丨这四个人代表着中国建筑史的巅峰!

上传时间:2023/12/16         来源:产品中心

  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中,有公认的“中国建筑四杰”——梁思成、杨廷宝、童寯、刘敦桢。这些建筑学大师,才华横溢,学贯中西,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先河,推动了中国建筑史发展,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撰写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他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他曾为保护北京古城墙奔走呼号……他毕生都在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

  1924年,他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评价梁思成一定要带上他的夫人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贡献不可磨灭,因为他们的虔诚、辛劳和那份热忱而诚挚的情怀。没有他们前瞻性的思想、当地考验查证的行动、长期潜心研究的定力,很多古老的建筑,后人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他们对中国建筑最大的贡献,还是那种为保护古建和修缮古建而亡命的精神。梁林二人保护的,远不是古建,而是鲜活的建筑历史、沉淀的建筑知识与人文的建筑情怀。

  杨廷宝(1901.10-1982.12),字仁辉,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建筑规划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1901年10月2日出生于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191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河南大学)英文科。1915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

  他的建筑规划设计和水彩画得到保尔·克芮和瓦尔特·道森的指导,学习成绩优异,1924年曾先后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艾默生奖一等奖。1926年,离美赴欧洲考察建筑。

  1927年,回国加入基泰工程司,先是关颂声、继而朱彬、杨廷宝、杨宽麟组成建筑事务所(其后梁衍、张镈等人也参加了一段时间)。杨廷宝是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的主要负责人(他的作品都称基泰工程司而不计个人姓名)。

  只有27岁的他,在当年设计出了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京奉铁路沈阳总站。在当时被西方垄断的建筑市场,基本上没有中国人设计的建筑。杨廷宝从此名声大噪,成为和梁思成齐名的建筑大师,人称“南杨北梁”。

  30年代后,转向上海、南京一带,足迹遍及全国许多城市,与赵深、陈植、童寯等3人合作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是当时有影响的建筑事务所之一。杨廷宝在事务所的工作至1949年止。1940年起,他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

  他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感极强的优秀建筑,如: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中央研究院、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南京下关火车站、中山陵音乐台、谭延闿墓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理事长等职。

  作为中国第一代建筑规划设计师中的佼佼者,杨廷宝在50年的设计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逾百件建筑作品。岁月变迁,它们有的消失了,成为历史的印记。有的留下了,依然闪烁着艺术般的光彩。

  京奉铁路辽宁总站、沈阳少帅府、南京中山陵音乐台、成都励志社、北京火车站……这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建筑作品背后,都有一个难以磨灭的名字——杨廷宝。

  杨廷宝作为著名建筑学家,也是我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童寯(Jùn)(1900.10-1983.3),字伯潜,辽宁沈阳人,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他设计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

  1921年9月,童寯进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1925年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与杨廷宝、陈植、梁思成等先后同窗学习。

  中国留学生童寯在1928年全美大学生竞赛中获布扎设计协会一等奖的作品(图片来自:《布扎设计协会公报》第4辑第5期(1928年3月))

  在宾大学习期间,才华出众的童寯曾多次参加建筑规划设计竞赛,数次获奖,这中间还包括1927年全美大学生建筑规划设计竞赛(罗丹博物馆)二等奖和1928年设计竞赛(新教教堂)一等奖。1928年获ArthurSpaydBrooke设计竞赛金奖(宾大仅有克雷和哈伯森教授曾获此奖)。

  完成学业后的童寯,从1928年6月到1929年5月,在美国费城本科尔建筑师事务所担任绘图员、设计师。之后,从1929年5月到1930年4月,又在美国纽约高层建筑权威伊莱康(ElyJKahn)建筑师事务所任设计师。1930年,童寯赴欧洲英、法、德、意、瑞士、比、荷等国考察建筑。

  1930年9月,童寯回到家乡沈阳,应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孙国锋邀请,担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当时,在东北大学任教授的已有梁思成、林徽因、陈植、蔡方荫等。

  1930,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部分教师。前排右二梁思成,右三陈植,左二童寯

  童寯在东北大学执教期间,撰写《建筑五式》、《各式穹隆》、《做法说明书》等文章,并积极编写建筑教材,给学生介绍各种国外书籍,其中就有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一书,还介绍学生秦国鼎留学德国包豪斯。另外,他还参加了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

  童寯的作品遍布上海、南京一带,主要有: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上海大上海大戏院、南京孙科住宅、上海金城大戏院、南京地质矿物博物馆。主要著作有:《新建筑流派》、《近百年西方建筑史》、《日本近现代建筑史》、《苏联建筑》、《造园史纲》、英文版《东南园墅》等。

  数十年不间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和借鉴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有重大贡献。他是位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早在30年代初,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刘敦桢(1897.9-1968.5),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出生于湖南省新宁县一个清代官宦家庭。1913年刘敦桢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6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科,次年转入建筑科,1921年获学士学位。

  日本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十分重视和着意保护,也给予刘敦桢许多启示和反思,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国内在这方面努力的不足,并更加坚定了日后从事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志愿和决心。

  1922年回国任上海绢丝纺织公司建筑师,并与柳士英等肇建了第一所中国人经营的华海建筑师事务所;1923年又与柳士英等创设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并任讲师,为国家培养了首批建筑工程方面的人才。

  1925年,刘敦桢任湖南大学土木系讲师;1927年任中央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考察华严寺大雄宝殿时,梁思成负责摄影,莫宗江负责测量,林徽因和刘敦桢负责抄写碑文,记录建筑结构的特点,一个下午就干完所有的活。

  刘敦桢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1933年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兼文献主任。

  刘敦桢对中国古建筑的辛勤研究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学术界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声誉。他在1933-1937年间在华北六省进行大量科研调查,共写出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等35篇,约65万字;与其他学者合撰论文7篇,30万字。

  他研究了我国古代官式建筑(宫殿、坛庙、寺观......等)和“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抗日战争期间,他对云南、四川、西康等地古建筑的调查,填补了我国建筑史上一大空白。

  1950年,他参加了南京市和江苏省的文管会工作,对南京城内外的古建筑和古墓葬,进行多次调查,写出了修整或保护计划。

  1952年,开始了对国内传统民居的调查和研究。1956年发表了专著《中国住宅概论》,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对这一领域全方面开展研究的热潮。

  刘敦桢是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毕生致力于建筑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曾创办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建筑师事务所。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

  他在对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以及对中国传统民居和园林的系统研究方面,都为这一学科奠定了主要基础。又曾多次组织并主持了全国性的建筑史编纂工作,出版了“苏州古典园林”等颇有影响的专著。

  中国建筑四杰,尽管他们已离去,但在建筑规划设计、建筑史中作出的贡献可以让我们后人尊重和学习!

  本文由古建中国提供,古建中国--建筑文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专注于建筑产业链,以古建筑民间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建筑行业综合运营服务商。以对古建筑“传承、应用、创新”为宗旨,以引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联合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咨询、设计、施工、地产商、材料商等企业达成战略联盟,形成配套国家一带一路、新区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建设服务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杨廷宝】我国修建榜首人:“基建狂魔”新我国建立就初露峥嵘

下一篇:贝聿铭逝世!来看看这位现代建筑之父的不凡人生

Copyright © 2014 乐鱼体育全站app官网登录入口 网站地图